中国石化新闻网讯 4月13日凌晨的华东石油局延川南煤层气田中心站,一轮玄月挂在天空,两台三甘醇脱水装置矗立在场站中间,天空繁星点点。四台压缩机发出阵阵轰鸣。一位巡视值班员穿行在管汇之间,安全帽上防爆电筒的灯柱打破了凌晨的沉寂。一阵风过,乍暖还寒,仿佛又回到了冬季。
“每两小时我要对站区每个装置巡查一遍,你看电脑仪表监测现在瞬时产量在3万多方,今天的产量可以达到90多万方了。”值班员孙成在仪控房说。
“百日攻坚创效”行动以来,负责生产经营的华东石油局临汾煤层气分公司以此为契机,加强气田现场管理,全力保障气井检维护,加快措施井的进度,加密跟踪调控上产,优化地面管网增压,日产量上涨至目前90多万方。
“为把疫情影响的损失补回来,我们把早晚开饭的时间做了调整,这样一天可以增加了两个小时工作时间。”临汾煤层气分公司党委书记张国林说。
延川南煤层气田位于临汾市吉县和乡宁境内,一条曲折陡峭的鄂河将气田分为谭坪、万宝山两个区块。去过气田的人都知道,这块土地兼具典型的塬、梁、峁黄土塬特点,沟壑纵横,梁峁兀立,气田大部分生产平台都修在梁茆之上。当地人这样形容:“两山能对话,相逢得半天;隔山能听音,见面累死马。”可见,在此开发气田、筑路建场的不易。
为加快新井钻采施工步伐,落实井位部署,攻坚创效团队徒步几十公里翻山越岭踏勘井位,落实新井平台及地面工程施工方案。
临汾煤层气分公司总经理蒋永平说:“每天踏勘回来后,两条腿犹如灌了铅一样。通过我们的努力,已有2支钻井队、2支压裂队、16个作业班组、2支地面工程施工队在工区内有序展开施工,修复停躺井69口,气田日产量较上月增加了4万方。”
4月14日,在谭坪8号台增压点,值班人员正在维护压缩机组。
“这台5万方压缩机组投运后,有效降低了7个平台集气管网支线管压,增产效果显著。”班长许国政说。
距离气田3号集气站不远的T86平台,6台红色的压裂车正在奋力怒吼,一条红色的供水管线源源不断将鄂河的水抽送至压裂水罐。
“延川南气田压裂施工有两难,行路难、供水难。我们成立了压裂保障班,铺设供水管线12公里,组装软体水罐10座,目前已为8口井压裂供水21000方。”临汾煤层气分公司副总经理姚荣昌介绍道。
为有效降低压裂生产成本,临汾煤层气分公司在W110平台修建压裂砂加工厂。为提高生产效率,压裂保障班将原来8小时工作制改为每天17小时两班倒,压裂砂加工量由原来每天60方增加到110方。现在每天加工的压裂砂成本是原来直接购进价格的三分之一还不到。
气田自2013年勘探开发以来,修建了近200多个生产平台,投产了900多口气井。随着气田的不断开发与建设,如今已建成一套集排采、集输为一体的自动化智能系统,实现数据采集、调参、起抽、监控、远程调控指挥生产,200多个采气平台、两个排采水处理站、两个集气站完全实现了无人值守。
说起气田智能化生产,大家不禁想到“葛静涛信息化工作室”。自动化系统投运以来,他们大胆创新、技术改造,目前已完成了井场传输终端优化、套压与流量的PID控制等二十多项技改,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00多万元,大大提升了气田的自动化智能水平。今年4月,他们通过开发手机APP,为每口井分配二维码身份证,施工维护人员现场扫码即可查询该井井史、作业记录和实时生产情况,既便于了“一井一策”管理,又提高了生产时效。
采气工陈杰师说:“以前我们上班最怕夏天的雷雨天气,雷声一响极易造成电网跳闸。一旦跳闸,我们需要人工到达井场重新启抽油机,不但车辆行驶在沟壑间不安全,而且费时费力,现在有了自动化,只要轻轻一按鼠标键,一切搞定。”
作为一名曾经的在梁茆上奋斗的人,我时常关注他们的朋友圈。4月17日,到延川南工作已经五年的蔡少辉在朋友圈发了在W24沟底寻找水源的图片,配着其间“细雨微风面”的文字,很是感人。
“万象始更新决胜之年善作为只争朝夕,律回春晖渐关键之年勇担当不负韶华。”望着临汾煤层气分公司大班公寓大楼前的对联,我很是感慨。只有荒凉的黄土塬,没有荒芜的人生。愿延川南煤层气田的建设者只争朝夕不负韶华,创造更美好的明天。
(沈志军 何瑞清 张道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