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岩社区始终将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,狠抓“筑体系、强堡垒、争先锋”工作主线,确保治理方向不偏、力度不减。社区支部通过上门走访23次、组织志愿者召开座谈会7次,成功动员13名居民党员、3名退役军人及10名能工巧匠加入志愿服务队伍,明确党组织在治理中的主导地位。聚焦邻里关系疏远、矛盾纠纷频发等难题,创新推出“邻里之光”志愿服务品牌,通过“组织引领+群众参与”模式,引导居民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。
红岩社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,在“转思路、育能力、建平台”上狠下功夫,推动服务模式转型、居民能力提升、长效机制完善,让社区服务更贴民心、更有活力。
“转”字为先,推动治理理念革新。打破“重管理、轻服务”的传统思维,通过走访调研23次、召开居民议事会5次,倾听群众需求,收集意见30余条,变“单向管理”为“双向互动”。例如,社区环境整治中,邀请居民代表、志愿者共同商议方案,让居民从“被动遵守规定”变为“主动参与决策”,参与热情显著提升;“邻里之光”志愿队接到居民求助后,带动附近居民合力疏通发达三巷网格散居楼门前堵塞的下水道,解决了雨季污水外溢的“堵”心事。
“育”字为要,激活群众自治活力。孵化“居民专家”:从居民中挖掘能工巧匠,组建涵盖水电维修、理发等20余人的技术型志愿者队伍,补齐专业服务短板。丰富服务内容:结合居民需求设计理论宣讲、政策解读、文化活动等多元项目,全年开展活动30余场,参与群众超1400人次,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明显增强。链接企业资源:通过为企业宣传、提供场地支持等方式,争取辖区住宿、餐饮等企业为志愿服务提供物资保障和资金支持,形成“社区搭台、企业助力、群众受益”的共赢格局。
“建”字为基,搭建长效服务平台。建强服务队伍:组建40余人的稳定志愿服务队,常态化开展“邻里互助、专业服务、应急支援”等服务,居民参与率达85%,政策知晓率提升至100%,社区矛盾纠纷同比下降40%,化解率达100%。健全激励机制:建立积分兑换机制,志愿者每服务1小时可获1积分,积分可兑换餐饮券、住宿券、生活用品等,全年累计兑换积分2000余分;每年评选“一星至五星志愿者”,对年度积分前5名的志愿者授予“邻里之光志愿服务之星”称号。树立榜样典型:在社区设置“邻里之光”志愿服务活动展示区,并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,在入党入团、评先选优、“文明家庭”“平安之星”等评选中优先推荐。2025年以来,红岩社区“邻里之光”志愿服务活动被六盘水日报、六盘水融媒体中心、钟山融媒等媒体报道,1名志愿者获得省级、市级荣誉,3人获得街道荣誉。
红岩社区通过精准化、常态化的志愿服务,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家庭、每个角落,让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理论政策“送到家”。组织志愿者开展“身边事讲大道理”理论宣讲14场,覆盖群众600余人;围绕养老、医保、就业、防溺水等政策,开展“政策宣传进楼栋”活动,上门发放宣传册1500余份,解答疑问100余条,居民政策知晓率达100%,满意度达95%。
文明新风“传到家”。志愿者化身“环保卫士”,每季度开展“清洁家园”行动,全年清理垃圾20余吨,社区环境显著改善;化身“文明向导”,全年劝导滥办酒席2起、不文明养犬行为30余次,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。
应急服务“护到家”。对志愿者开展应急救援知识培训4场,培育18名应急处置骨干,在暴雨、火灾等突发状况中第一时间参与处置;同时,主动参与邻里矛盾调解,今年以来,成功调解纠纷31起,化解率达100%,助力构建平安社区。
特色服务“暖到家”。为特殊群体开展“邻里敲门”行动,志愿者每周上门1次,协助购买物资、检查燃气和电线安全,填写台账400余份;为辖区4名90岁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,提供义诊30余次;结合传统节日举办文化活动4场,丰富居民精神生活,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。
下一步,红岩社区将继续深化“党建引领+志愿服务”模式,巩固拓展“1335”工作法,让“邻里之光”照亮基层治理“最后一米”,为构建和谐社区、提升治理效能贡献更多力量。